湘繡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是勤勞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精心創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間工藝。其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從長沙戰國楚墓和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大量繡品中,可以窺見當時湖南地方刺繡技藝已經達到令人驚訝的高度。據記載,1958年在長沙楚墓中發現的龍鳳圖案繡品圖案之精美,繡工針法之細膩,早為世人嘆而觀止。1972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來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代,湖南地方刺繡即湘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輝煌燦爛的楚繡與馬王堆漢繡,不但是中國刺繡史上足資驕傲與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繡順理成章的最初發展之源。”在工藝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從刺繡工藝的文化深層內涵剖析,上述論點是很正確的。它對探討湘繡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并廣有影響的繡種的承前啟后,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另外,湘繡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還吸取了蘇繡、粵繡、京繡等繡系的優點,發展成為清代刺繡藝苑的后起之秀。
湘繡的日用品主要有官服、鏡袋、扇套、手帕、荷包、椅披、桌圍、被面、枕套、帳簾、神袍、戲裝、袈裟、繡衣、繡鞋等。欣賞品有中堂、條屏、屏風等。
湘繡既吸收了傳統繪畫的優點,又充分發揮刺繡工藝的特長,逐漸形成了形象寫實,設色鮮明,風格質樸的地方風格。在構圖上,主題突出,虛實結合,大膽利用繡料上的大片空白,既省工,又美觀。在造型手法上,則在線描的基礎上,適當地有些明暗對比變化,以加強物象的質感和主體感。湘繡的針法除了常用的摻針(又稱攙針)外,還有游針、毛針、鬅毛針、齊針、平針、網針、打子針、交叉針(又稱亂針)等幾十種。
獅、虎是湘繡的傳統題材,特別以虎更為著名。為了表現猛虎皮毛的質感,湖南刺繡藝人在毛針的基礎上創制了鬅毛針。后來,又由著名匠師余冬姑、余振輝姐妹倆加以不斷完善。鬅毛針的繡法是,絲線排列成聚散狀撐開,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細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樣,一端入肉,一端鬅起。經過藝人層層加繡后,所繡制的虎毛,剛勁豎立,力貫毫端,毛色斑斕,生動逼真。
湘繡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湖南民間很早就能夠刺繡。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繡。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繡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繡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畫家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繡,長期深入繡坊,繪制繡稿,還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繡藝術水平。光緒末年,湖南的民間刺繡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刺繡工藝系統,成為一種具有獨立風格和濃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藝商品走進市場。這時,“湘繡”這樣一個專門稱謂才應運而生。此后,湘繡在技藝上不斷提高,并成為蜚聲中外的刺繡名品。
進入十九世紀以后,隨著湘繡商品經濟的發展,通過眾多刺繡藝人不斷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國國畫家潛心投入,湘繡吸收了我國古老文化中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等諸種藝術精華,從而形成了以中國畫為基礎、以數十種針法和多種色階的繡線,在各類底料上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出物象外形內質的自行特色。二十世紀初湘繡以其獨特風格,在國內外獲得多項殊榮,成為飲譽世界的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自20世紀初以來,湘繡屢次獲獎,聲譽日增。1909年,在南京舉行的南洋勸業會上,湘繡被贊譽為“跡滅針線”。1911年,湘繡在意大利都朗博覽會上獲最優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博覽會上又獲 4塊金牌。20年代,湘繡藝術家李凱云設計了孫中山先生的湘繡棺罩。30年代,湘繡藝術家楊佩珍繡制的“羅斯福肖像”,現仍珍藏于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小白宮博物館。
20世紀30年代,湘繡的產值最高達80萬銀元,產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覽會總報告書》“繡品”一節中,湘繡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數十年間,湘繡取得了長足發展,以獨特風格和高超繡藝傲立于“四大名繡”之列,成為湖南乃至國家的“藝術名片”,湘繡每年出口最高達500萬美元。
20世紀50年代以來,湘繡有了迅速的發展,成立了湖南省湘繡研究所,作品的藝術水平也日益提高。70年代末,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在傳統雙面繡的基礎上創制了雙面異物繡,即正、反兩面輪廓相同而形象不同的雙面繡。1979年又創制了雙面全異繡,即正、反兩面形象、色彩、針法等完全不同的兩種畫面。代表作品有“獅、虎”繡屏和“望月”繡屏。“獅、虎”繡屏的正面是仰天長嘯的上山猛虎,反面卻是低頭夜行的下山雄獅。“望月”繡屏的正面為透過輕簾,只見麗人側影,仰望明月;另一面是閨閣仕女云髻堆翠,在顰笑之余又流露出哀怨之情。雙面全異繡要求設計者構思巧妙,繡制者在運針時具有藏針、隱線的高超技藝,而且絲毫不露針跡。
湘繡先后參加過日本、巴拿馬、美國等地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多次獲得優勝獎,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近年來,湘繡在繼承傳統的刺繡技藝基礎上又有的突破,相繼繡出了一批雙面全異刺繡作品。尤其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雙面全異繡人物題材作品,經專家們鑒定,是一幅“超級繡品”。中國科技協會將這幅繡品選為“中國古代傳統技術展覽會”的展品。正是湘繡界人士的不斷努力,使湘繡從生活實用藝術走向了精品化的裝飾和收藏藝術,成為代表一方工藝及文化的禮儀佳品。賀香港回歸的大型雙面繡座屏《百鳥朝鳳·洞庭春色》在香港回歸和特區政府成立的典禮上得到了中外來賓的贊賞和好評。 |